

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2025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·上海市民篮球节“海派篮球文化推广季”日前启动。活动现场揭幕的“CBA联赛上海久事男篮的邮币卡”拼图,成为打卡互动的新亮点,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。现场以小型沙龙串联商圈、协会、企业三方声音,探索以篮球文化带动体育消费的新路径,而围绕“卡牌+篮球”的话题不断升温——业内人士把它看作体育强国战略、全民健身提质与“文旅商体展”联动的一个新抓手之一:用合规授权的内容,把球员、球队与城市的瞬间“装进一张卡”,再通过商圈、球馆、媒体等场景的协同,把“卡面”的情感连接转化为“场面”的持续参与与理性消费。
一张卡“牵手”篮球并非空中楼阁
“卡牌+篮球”并非空中楼阁,而是有章可循、有源可依的内容产品。2023年,中篮联(北京)体育有限公司与上海瑆藏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宣布“官方邮币卡收藏品”授权,联赛IP与邮币文化结合进入规范赛道;联赛商业体系也在持续丰富,新增“邮币卡、球员玩偶、球星卡”等授权商品类别,为多层次、分人群的消费提供了可能。授权不是“噱头”,它意味着内容来源、版权边界与合规要求的同时清晰,从源头上把“可讲述的故事、可承载的价值、可持续的经营”立住了。
一张卡的收藏者正在变化
企业的产品逻辑与城市公共价值,在同频共振。以本次参与联动的瑆藏体育为例,企业方面介绍,自2023年获得CBA授权以来,围绕联赛与城市记忆已发行七个系列产品,用户结构由文创收藏人群逐步转为以篮球用户为主,每年带来约一倍用户数量的增长。其“泾谷”产品覆盖166位CBA球员、42个版面并搭配27款邮票,盒装内含球员亲笔签名卡与限量编号卡;面向城市在地文化的“上海队包”单包含4张明信片与1枚邮票,鼓励在赛场“找球员面签”、在社交场域“交换分享”。上海瑆藏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健雄的总结颇具代表性——“我们希望每一张卡,都能让孩子把一位球员、一个瞬间、一次城市记忆记在心里;卡牌不是终点,‘孩子们爱上篮球’才是。”这些做法,说明以“卡”为媒,完全可以在“先喜欢—再理解—再参与”的链条上,促成从文化认同到体育参与的转化。
一张卡的底线在哪里

当然,行业的新气象也必须以规范与理性为前提。卡牌产品常以“随机抽取”的形式售卖,容易与“盲盒”机制混同——对此,监管早有明确要求。市场监管总局发布《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(试行)》提出,经营者须显著公示商品范围、隐藏款概率、投放数量等关键信息,不得操纵概率变相诱导消费;对未成年人,平台与经营者应加强风险提示与保护措施。网信部门也针对“直播拆卡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”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,持续压实平台与商家的主体责任。媒体对“未成年人集卡成瘾”的报道,亦提醒行业把“理性消费、适龄提示、价格透明、售后保障”作为底线要求。只有用制度化的“备案—公示—风控—服务”闭环把风险兜住,把未成年人保护落到每一次销售与每一场活动,行业的“热闹”才能走向“长久”。

而企业层面也在主动划清边界、明确取向。王健雄表示,瑆藏体育的产品逻辑是“内容与社交驱动”,鼓励理性消费与亲子共玩、同好交流。“我们的用户更多是基于兴趣和情感认同去收藏一张卡、记住一个瞬间,而不是抱着‘以小博大’的心态。我们希望留下的是社区与记忆,而不是短期投机情绪。”
一张卡的潜力如何被释放
把“卡面”做成“场面”,还需要“卡—馆—媒”的协同。卡牌负责讲故事,球馆提供参与入口,媒体做内容放大与公共讨论的平台,商圈承担“把人留住、把体验做足”的场景任务。事实上,国际篮球三对三项目的办赛理念,也一直强调在城市中心区域搭建临时可视场地,让运动“走向人群、融入生活”;这种“城市化”的内容呈现,与卡牌的“口袋式叙事”天然契合。把卡牌与亲子体验课、新手友好赛、家长开放日打包成一套全年滚动的社区活动,把“十五分钟体育生活圈”的理念落到居民楼下、商圈中庭、校园操场,既是公共服务的增量,也是产业发展的存量与变量。
从更广的产业视角看,“卡牌+篮球”还是释放体育消费潜力、培育新增长点的现实路径。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《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提出,要拓展体育消费场景、深化商旅文体健联动,实施“体育+”融合发展典型案例。卡牌把IP内容转化为“能触达、可留存、可传播”的轻量化载体,叠加球馆与商圈形成的体验场景,构成了“生产—分发—转化—复购”的闭环,是典型的“内容驱动型”新消费样本。只要把版权、合规与未成年人保护守好底线,把公共文化与公益科普做成常态,把价格机制与售后服务公开透明,这一赛道完全有望在更大范围内“以文铸魂、以体促消、以商兴市”。